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高渡村有条运粮河

    信息发布者:红色堡垒村
    2017-09-22 11:22:18   转载


    在博兴县境内,有一条存在于传说中的河流,叫赵家运粮河,也有的称它为赵王河或者宋朝运粮河。

    说它存在于传说中,是因为现存的几套古代《博兴县志》中均没有找到有关它的明确记载,它只存在于老百姓的世代口口相传中。但这条河,曾经确确实实存在过,并且流经博兴的诸多村庄,很多村庄的来历与兴衰都与这条运粮河有关。现如今,在很多地方,还能找到断断续续的河床和古老河岸的遗迹。

    运粮河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大部分开挖于隋唐、五代十国及北宋时期。相传,五代十国后期,天下大乱,连年战争,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以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社会逐渐安定,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但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在北面有强大的辽国,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后蜀等较大的割据政权与宋对峙。连续不断的战争,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做保障。过去,陆路交通不像今天有汽车、火车等先进运输工具,更没有今天的公路网四通八达。运送军用粮草,走的是土路,用的是牛马车,赶上大雨天气耽误四五天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战争前线可是等不起的,将士们没有足够的粮饷作保障,延误了战机那可就犯了兵家大忌。

    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快速将粮草运至前线。有大臣建议说,土路牛车,远不及水路运量大,速度快,建议利用原有古河道或者新挖河道,用水路运输粮草。赵匡胤接纳了建议,于是下旨开挖新河道用于输送粮草等物资。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开挖运粮河,有的地方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宽加深,有的地方在已干涸的古河道上重新清淤疏通,还有的地方将两条或者多条河流打通形成运粮河。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条长短、宽度不一的运粮河。博兴这条运粮河,也是在这个时期奉旨开凿的。据说,此河西至河南开封府,东至大海,有部分河段是在古济水河道和古漯水河道上开挖而成的。济水曾和黄河、长江、淮河一起并称“四渎”,与“五岳”齐名,是我国历史上一条著名的河流,受到历代朝廷的隆重祭祀。

    作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而画


    博兴这段运粮河,河面宽一百多米,自高青县入博兴境,流经诸多村庄后由吕艺镇东部出境入广饶县。赵家运粮河到底流经过博兴多少村庄,已经无从考证。据传说,运粮河每到一个大村庄或者经过大户人家的农田或者祖坟时就会拐一个弯,避免对村庄或者农田及祖坟造成毁坏,仅在博兴县境内就有七十二个转弯。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运粮河大致从现在的锦秋街道与高青县交界处入境,在西八里村拐了个大弯经新贾村向东流去,再经老县城附近向西北流向庞家镇羊桥村附近。在羊桥村附近拐了个大弯向东北方向流去,然后大致顺现在的北支新河(又名跃进河,即古代的漯水)向东流去。经陈户镇河西村和河东村,又经陈户镇东田村后面,在吕艺镇辛集村西南角(胡家台后面)拐了个大弯流向寨韩村。然后,从寨韩村经龙河村往东北方向流向高渡村,由高渡村往东入广饶县境。

    mmexport1505573401950.jpg

    明朝大移民时,博兴很多移民都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省枣强县,移民到达博兴后,大多选择取水便利、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赵家运粮河两岸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成了很多移民定居的首选之地。赵家运粮河的兴衰发展,直接关系到了河两岸村庄的发展。博兴县有许多村庄都与运粮河有关系,有的因河得名,有的因河而编写出美丽的传说故事,还有的随着河的兴衰而兴衰。

    陈户镇东田村后的河北岸清晰可见


    陈户镇的河东村和河西村,因分别处于运粮河的东岸和西岸而得名。庞家镇的羊桥村,就在运粮河(当时此处河段还是济水的一部分)的南岸。关于羊桥村,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赵匡胤即皇位之前,因寡不敌众,率兵逃跑路经此地,被一条大河阻拦,眼看身后的敌兵马上就追过来了,可是既无船摆渡又无桥可走。赵匡胤及众将士心急如焚,急得团团转。就在这危急时刻,忽然两只大白山羊从天而降,羊头相交,后蹄蹬岸,四角相拱搭成桥,赵匡胤率众将士登羊角而过。他们过去以后,大山羊就不见了,把追兵挡在了河的这一边。后来,赵匡胤登基以后,为答谢神羊相救,赐村名为“羊角桥”,建庙祭祀神羊。吕艺镇高渡村曾名高八渡,坐落在赵家运粮河的北岸,村民借着临河的便利在村南运粮河渡口上设八只大摆渡,运送来来往往的客商。高渡村曾经商贾云集,繁荣一时,名扬周边地区,该村也因此而得名高八渡。

    吕艺镇辛集村西的运粮河改挖为鱼塘


    吕艺镇辛集村的旧村址,就位于赵家运粮河北岸。村庄前临赵家河,后靠燕青大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素有“前有大河贯西东,后有大道通南北”的说法。前些年在旧村址处,曾发现过南北朝时期的寺庙遗迹和几座金元时期的古墓,出土过青铜佛造像和建筑构件,现都收藏在博兴县博物馆。这些文物的出土充分说明,运粮河两岸曾经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繁荣一时。

    经过宋初十几年的发展,社会逐渐安定,人民生活也逐渐富足起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太宗赵匡义即皇帝位,他继续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全国各地发展状况,宣示大宋王朝天威,宋太宗顺运粮河一路东下,视察沿岸各地情况。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宋太宗沿运粮河来到博兴县,到纯化镇视察风土民情。后来,为纪念宋太宗视察此地,因太宗年号淳化,便将现在的纯化镇一带命名为淳化镇,后改称纯化。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黄河河道的固定和光绪年间小清河重新疏浚以后,运粮河因为转弯太多而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如今,博兴境内的运粮河只有部分地区还能找到断断续续的河床和河岸遗迹。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有的地方被填平后改造成了良田,有的地方盖起了漂亮的楼房,还有的地方被改挖成了鱼塘。其最初的作用和使命,已经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一种记忆。

    (本文图片标注者由作者提供,其它来自网络)

    作者:满学伟,博兴县吕艺镇人。博兴县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